天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日韩综合精品视频_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_欧美午夜福利大片在线

您當前的位置: 黨建工作  >  黨建動態(tài) > 正文
一個漢族黨員與維吾爾族群眾的親情故事——我身邊的共產黨員 張振威

題記:張振威同志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分行營業(yè)部的一名普通黨員。他先后被評為第三屆中國農業(yè)發(fā)展銀行“最美農發(fā)行人”“優(yōu)秀共產黨”和自治區(qū)“群眾工作小能手”等榮譽稱號。

“回想駐村一千多個日日夜夜,今天依然歷歷在目”。張振威眼里噙著淚,思緒的膠片又回放到了駐村期間的難忘歲月。

剛駐村時,駐村工作隊沒有專門的辦公和生活用房,只能2個人蝸居在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村委會辦公室內,既辦公又住宿。一次張振威到村民買買提·牙森江家入戶走訪,晚上就睡在他家。到半夜,感到有什么東西在動,突然一睜眼,胸前竟然趴著一只老鼠,嚇得他后半夜再也沒合眼。后來到其他村民家住戶,他就干脆自帶一個折疊床睡到院子里,好幾次突降雷雨,無奈只好移到屋檐下,半淋著雨睡下。有一年夏天,在一個“五保戶”爺爺家住戶,因為家中沒有住處,張振威只好與爺爺同住在院子里的杏子樹下,一大早起來,滿臉滿身滿床都是從樹上掉落被我壓得稀爛的熟杏子,他自嘲是“世界上最幸(杏)運的人”。

受極端思想的影響,村民對扶貧慰問存在抵觸情緒,敲門不開、問候不答、對話不理。怎么辦?駐村工作隊就自購糖果和點心,每次入戶走訪時看到孩子就抓一把糖果,看到老人就遞上幾塊點心;留心村民家里的廚房,看看村民都缺些什么?下一次再去時就帶上一桶油、一袋面、一袋米、一瓶醋,一把菜,以一顆顆滾燙的心去感化一個個冷卻的心。

▲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“張阿卡”

從春到秋,駐村工作隊熱心幫助村民割麥子、收玉米、摘核桃、鋸柴火、清庭院;從外到內,幫助村民落戶籍、辦低保、找工作、解糾紛,以愛融情、以誠換心,村民的門打開了、心敞開了;見面有笑臉了、有交流了,工作隊隊員漸漸成為村民和孩子心中的好“阿卡”(維吾爾語“大哥”)、好“達達”(維吾爾語“爸爸”)。

40歲出頭的合麗且木·巴哈爾獨自一人帶著2個年幼的孩子,既無就業(yè)技能,又缺乏勞動能力,生活過得一年不如一年。了解情況后,張振威主動與她結為幫扶“親戚”,利用業(yè)余時間幫她干農活、修庭院、購買生產生活必需品,鼓勵引導她在村里的小巴扎擺起了粽子售賣攤,如今每月都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。

從外地嫁到本村的阿依尼薩·茹仙古麗,在失去丈夫后無親無友、無依無靠。張振威就經常上門開導和幫助她,多方聯(lián)系她到一家鐵藝加工小作坊干鋁合金窗戶組裝工作。這樣一來,工作離家近,時間相對自由,還能照顧孩子。她十分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,早晨送孩子上學后,就把全部的時間投入到勞動中,切割、打眼、組裝,每天計件收入至少能賺100-150元,頂?shù)蒙弦粋€男勞力的收入。她女兒高中畢業(yè)后,張振威推薦她成為了一名紡織工,每月固定收入3000多元,一貧如洗的家庭每月收入提高到了7000多元,成為鄰居眼中的致富帶頭人。

 

▲張振威坐在馬路邊為村民瑪和布巴汗·居里解決難題

去年7月份的一個酷暑天,張振威到鄉(xiāng)里辦完事準備回村,已是中午時分,剛好碰到了村民瑪和布巴汗·居里大媽帶著兩個孩子坐在離鄉(xiāng)衛(wèi)生院不遠的馬路邊上,一副愁眉不展的模樣。一問才知道,她帶著5個月大的兒子和三歲的女兒去鄉(xiāng)衛(wèi)生院看病,由于錢不夠,沒有多余的錢搭車吃飯。了解情況后,他馬上帶上大媽和倆個孩子來到附近烤肉店,付錢點了幾十串烤肉、幾個片馕,又去商店買了果奶紅茶等飲品??救獾甑睦习搴闷娴貑査@個漢族人跟你什么關系,怎么對她這么好,瑪和布巴汗·居里高興地說:“他是共產黨,他是我的親戚呢!”

為挽救吐送托合提·馬木提的婚姻,張振威除了找腸衣企業(yè)安排他上班,又與他一同乘坐農村公交來到70公里外的罕艾日克鄉(xiāng),請當?shù)伛v村工作隊領導一同做其岳母的思想工作,讓回娘家大半年的妻子和孩子重新回到了他的身邊。夫妻矛盾解決了,如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。

73歲的依明尼亞孜·吐送由于長期患有慢性肺結核,老伴也63歲了,家中僅有一個正在讀高中、父親去世母親改嫁的外孫女。了解這些情況后,張振威就隔三差五買上一點米面油,給上一二百元錢,并為其爭取了困難救助金。

白克熱洪·吾日買提夫婦的女兒爾蓀古麗·白克熱洪考上北京內高班后,這讓夫婦倆既高興又擔心。張振威就每逢周五、周六在學校將手機歸還學生使用的時間段內,把夫婦倆帶到他的宿舍來,讓他們通過手機微信視頻,與女兒見面通話。

每次休假回烏魯木齊時,張振威都會帶著一個能裝20多公斤的超大行李箱,里面裝滿了家人們捐助的衣物和生活物品,回到村里后送給每一個需要的村民。通過駐村工作隊的努力,村民們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來。

如今,吐格曼貝什村的國旗桿樹起來了,新大門建起來了,百姓舞臺搭起來了;農村夜校辦起來了,技術培訓班組織起來了,愛心托兒所運轉起來了;農發(fā)行用120萬元黨費捐建的扶貧鐵藝加工廠成為全鄉(xiāng)的樣板扶貧工廠,成為村里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……

(陳海賢)